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专题 >  
赣州:这城,这水 当前讯息
来源: 赣南日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16 21:00:04

“你的家乡在哪儿?”每当有人问起,我总会脱口而出——赣州。随后,才会指向那个名叫黄冠的村庄。

山坳坳里的黄冠村离赣州城足有两百多里路。一直以来,在绝大多数村民心中,江西赣州只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概念。他们从未踏上过赣州城的土地,甚至把进一次赣州城视作人生理想。


(资料图)

与其他村民相比,父亲算是一个幸运儿。四十多年前,他入伍来到赣州。当军用卡车在马路上疾驰时,他仍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。八年后,父亲进入省城工作,并在省城安家,结婚生子。

那时候,由于交通不便,父亲带着我从省城返回老家黄冠村时,必须在赣州留宿一夜。因此对我来说,彼时的赣州就成了一个中转站,每次父亲都带着我来去匆匆。后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,道路越修越好,交通工具也不断升级,耗在路上的时间变少了,父亲和我才终于有时间在赣州城稍作停留,我也才有机会细细打量这座亲切而陌生的城市。

一千多年前,这里接纳了第一批南迁的中原先民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赣州城渐渐成为北人南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。这座城记录着无数商贾、农民、文人、挑夫、篾匠、铁匠另起炉灶的身影,以及潜藏其间的勤俭持家、艰苦奋斗的故事。漫步城中街巷,可以听见婉转的采茶戏、高亢的兴国山歌、悠扬的于都唢呐,这些都与赣州的历史密不可分。

在赣州,我去得最多的地方,非古城墙莫属。三千六百多米的宋城墙,是如何奇迹般完好保存下来的?每每登临古城墙,我的心中都感慨万千。古城墙砖石平整,错落有致;城墙威严,间有字迹。古城墙还连着郁孤台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曾登上郁孤台,留下了名篇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。古城墙还连着八境台。苏东坡写下《虔州八境图》八首,让八境台声名远扬。在他们之外,还有周敦颐、王安石、朱熹、文天祥等一众名家,共同给古城墙留下一条华丽而厚重的文脉。城墙外,是奔腾的章、贡二江,它们于八境台下壮阔合流为赣江。赣江,这条江西最为著名的河流,即以古城墙为厚实的依托,奔腾流淌。

说起赣州城的水,自然少不了福寿沟。在福寿沟博物馆里,我领略到福寿沟的千年沧桑。赣州古城因三面环水,水患频繁,常年面临江水倒灌的危险,而且一旦大雨倾盆,后果更是不堪设想,这令历任地方官非常苦恼。直至北宋熙宁年间,水利专家刘彝赴任赣州,这一问题才得以根治。这位知州在走街串巷、勘探地形、考察民情的基础上,遵循比较科学的防洪方略,造水窗十二,修二沟排水。二沟利用地势高差,连通城内凤凰池、金鱼池、清水塘等坑塘水系蓄洪,由城墙处水窗排出。因二沟走向形似篆体的“福”“寿”二字,故名“福寿沟”。福寿沟采用砖石工艺,设计拱形结构,能够延长沟墙使用寿命。排水孔筑成铜钱状,既可阻挡垃圾进入沟内,不致堵塞,又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。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福寿沟,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人的经验和智慧。

我也时常在梦中,忆及通天岩的青石小径。悬崖峭壁上的一尊尊石龛造像,工艺精美,栩栩如生。一百二十八品摩崖题刻充满张力,让我恍惚置身于一条千年文化长廊。尽管我去那里的次数并不多,但翠微岩、龙虎岩、观心岩、忘归岩等景观,至今仍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。

三十多年间,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到访赣州,赣州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的足迹。如今的赣鄱大地,高速公路四通八达,赣州城已非回黄冠村的必经之路。但我还是时不时想去看看赣州,倾听古城墙的脉动,感受这座城的发展与变化。这些年来,赣州城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。赣州挥别了无高铁的历史,顺畅的交通拉近了游子与家乡的距离。古城墙边新添了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,夜幕降临时,灯火璀璨,游人如织。

今天的赣州,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风采。我心中的赣州,一天天盈满了浓浓的情思。

(胤忠)


编辑:谢忠英

值班主任:王长颉


X 关闭

X 关闭